搞点恶作剧对孩子有好处,至少表明他开始动脑筋了。一个恶作剧的行为的成功,无疑是其创造力的一次爆发,盲目地斥责甚至惩罚扼杀孩子的动脑积极性,会妨碍孩子智力发展。正确之举是顺其自然,加以诱导,将其动脑的积极性引到更有益的活动上来。
一个星期天,宝宝的妈妈有事要去同事家。宝宝缠着要一同去。妈妈因为路远而把宝宝留在家里。回来后,家里却不见了宝宝。妈妈屋里屋外、楼上楼下地边喊边找,惊动了邻居的爷爷奶奶,大伙一起找呀、喊呀,可就是不见宝宝的踪影。而当妈妈心急如焚,精疲力尽时,宝宝却若无其事地从大衣橱里走了出来,看着大伙哈哈大笑。
宝宝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恶作剧,诸如此类的还有把水倒在火炉里浇灭炉火;故意把大人关在门外而不开门等等也都是恶作剧行为。
对待这种行为家长有以下几个观点
观点1 弄清情况冷处理,熄灭孩子恶作剧的“热情”。
喜欢恶作剧的孩子一般比较机敏,大都具有强烈的表现欲,通常他们并无恶意,仅仅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逗人一笑,我的孩子就是这样。有一次,他把一根鸡毛插在我大衣的帽子里,不知情的我来到单位,被同事发现。我想到一路上行人看见我插着鸡毛满街走,真是很尴尬。回到家,儿子看见我帽子里的鸡毛没有了,急着问我:“妈妈,今天有什么事吗?”我佯装什么也不知道,儿子一直追问,我一直回避。他感觉很无趣,第二天,他又把鸡毛放在我的帽子里,我依然当做什么事也没有一样。几次之后,他再也不把鸡毛插在我的帽子上了。所以,面对孩子的恶作剧,家长不妨试用一下“冷处理”,不要和孩子计较。一段时间以后,孩子自己感到无聊,慢慢就会改了这个毛病。
(11岁男孩的母亲 金惠惠)
观点2 分清原因,对症下药。
女儿喜欢藏大人的东西。有一次,她把我的手表藏起来了。看我着急的样子,她主动来问我:“妈妈,你的手表呢?”我告诉她,手表被大灰狼拿走了。她不做声,我接着说,“不过,一会儿兔宝宝会帮我去找回来的。”过了一会儿,她跑来和我说:“妈妈,你的手表在这里呢!”我故作惊讶地说:“啊,兔宝宝真好,真乖,我们宝宝和兔宝宝一样好,是吗?”她点点头。看着孩子那双清澈的眼睛,我不禁想到:孩子都有着渴望被重视、被关心的心理需要,恶作剧有时便成为他们引人注意的手段。所以,关心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是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一种好办法。
(7岁女孩的母亲 贺 凌)
观点3 体验后果,让孩子增长记性。
我认为有的孩子之所以爱搞恶作剧,是由于孩子往往在有意无意地捉弄别人的行为中体会到了所谓的“有意思”、“好玩”。我觉得教育孩子时,让孩子适当体验一下被捉弄的感觉,这比单纯说教的效果有时要好一些。我的儿子在学校经常把同学关进卫生间,老师和我一起教育他多次,效果不明显。为了惩罚他,有一次,我故意把他反锁在卫生间,任他怎样敲门哭喊,我都不理睬。
儿子哭着说:“爸爸,我以后再也不把同学关进卫生间了。”我让他通过亲身经历,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正像他不愿成为被戏弄的对象一样,别人也没有理由去接受他的恶作剧行为。孩子从此收敛多了,现在再也不捉弄同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