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来爱运动,能哭的时候,他们会尽情地哭,以哭来显示自己的威力,以哭来锻炼自己身体各方面的机能。孩子的哭声增大,表明本领也在随之增大。在日复一日的哭声里,孩子的手脚、身子慢慢舒展有劲了,能翻身了,能坐了,能爬了,扶着床头能站了,扶着沙发、墙壁、桌椅能走了,牵着父母的手能走了,丢开父母的手也能走了……短短一两年,孩子从什么都不会,发展到能走能说能跑能跳,这是谁的功劳?有父母说,这是他们的功劳,没有他们的培养、训练,孩子不可能一下拥有这么多的本领。但是我要说,这主要是孩子的功劳。不管父母怎么教,怎么练,怎么鼓励,孩子没到那个时候,任凭父母怎么教都是教不会的;孩子到了那个时候,那是压都压不住的——孩子要翻身,要拿东西,要爬着往前走,要自己走……不跟你商量,不经你同意,说走就要走。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就是生长。”此话是有道理的。教育不是把孩子本身不具备的才能强行灌输给孩子。孩子不会飞,不会七十二变,无论你怎么教、怎么灌输,孩子都是学不会的。孩子本身就有翻身、坐卧、爬行、行走、奔跑的才能,只要父母不是给他捆绑起来,固定在一个什么地方,而是给他条件,给他机会,给他帮助,他体内潜伏着的各种才能是会自然生长出来的,就像种子遇到阳光、雨露、土壤就会发芽、生长一样。
孩子的初级运动很简单,但需把握三点:一是不要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裹蜡烛包就是限制孩子的自由,妨碍孩子的自然生长;二是不要急于求成强迫孩子做他不能做的事情——孩子不能站,就不要急于让他站,孩子不能走,就不要拽着他急着往前走;三是不要相信那些学步车、拉力器什么的,就信自己和孩子——有了亲子配合,孩子的天赋才能会发展得非常快非常好,且不留任何缺陷和隐患。
孩子会走了、能耐大了,什么地方都想去,什么东西都想摸一摸、碰一碰、尝一尝。这个时候,父母不能把孩子扔到一边,任其摸爬滚打——孩子毕竟刚会走路,磕到哪儿,碰到哪儿,是在所难免的事,父母跟在其后,适当做些保护是必要的。但是,父母也不能低估了孩子的才能,孩子摔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孩子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心里是有数的。一般情况,孩子爬得上去,就会爬得下来,无需父母在那里瞎操心、帮倒忙。孩子有什么能耐,是会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十八般武艺都显露出来的。孩子闲着不动了,那是累了,困了,饿了,跑不动了,父母应该充分相信孩子、理解孩子,而不必强行干预孩子。
对于年幼的孩子,户外比户内安全,放手比不放手安全,孩子自己要做的事情比父母要他做的事情安全。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户外开阔,没有家里那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孩子在小树林里躲猫猫,摔一跤都不会有什么问题;孩子在家躲猫猫,碰倒瓷器、陶器、暖水瓶、玻璃瓶、煤气罐……那可比在外摔一跤危险多了。二是孩子自己跑多、摔多,就有经验、有方位感了,身体的灵活性、柔韧性、协调性也练出来了。父母牵着孩子,不让跑,不让摔跤,孩子没有摔跤的经验,不会自己保护自己,往往摔一跤就会摔得很厉害。有经验的父母都知道:会爬的孩子,会摔跤(会在摔跤的时候保护好自己);小时候会摔跤的孩子,长大了不易摔跤,即使摔一跤也不会摔出什么大问题。第三,孩子是按自身的能耐来做事的,父母是根据书本或别的孩子的能耐来要求自己的孩子的,所以父母的要求往往脱离孩子的实际,对于孩子能力的培养,并非就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我们都知道,小动物能跳多高,能跳多远,都是有谱的,谁见过哪个小动物高估了自己,摔死在了半空中?!孩子和小动物一样,本能地就有一种自我估量、自我把握的才能,他们想做的基本都是他们能做的。
虽然我们对孩子的运动才能不必过分担心,但是在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毕竟孩子是在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实验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为保万无一失,我们父母还是应该守在孩子身边,做个旁观者、守护神。
孩子大一点后,自然人的成分会越来越少,社会人的成分会越来越多。这个时候,孩子的运动,就不只是靠本能、天赋在起作用了。孩子要继续向前发展,就得靠意志品质、聪明才智和团结协作共同发挥作用了。比如,孩子要去拿悬挂在高处的某东西,自己拿不到,会请同伴帮他去拿;同伴也拿不到,他们会抬张椅子去拿;还拿不到,他们会找工具去够;这个工具够不着,会找另外的工具去够。孩子的这一系列动作,都与才智、品质、合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孩子最后拿到了东西,这是体力、意志品质、聪明才智和团结协作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再比如,俩孩子玩沙包,都扔不远、接不住,就不想玩了,这不只是运动才能的损失,更是与运动才能相关的综合才能的损失。
所以,在培养孩子运动才能的时候,别忘了其他才能的培养。孩子的每项“高级”运动,都会有意志品质、聪明才智、团结协作参与其中。孩子越大,运动越复杂,意志品质、聪明才智的参与度会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