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是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急救,是完成“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的重要任务,也是产科工作人员面临的重要课题。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常见的原因,其他如胎盘滞留、产道损伤、产妇本人凝血功能障碍、DIC等也占一定的比例。因此应做好产前、产时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以及恰当的预防治疗,对减少产后出血有很大意义。
1 产后出血的概念 胎儿娩出后24 h内,阴道出血量≥500 ml者,称为产后出血,是产科最危急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我国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农村更为明显。 产后出血以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出血量最多,产后2 h内出血者占产后出血的80%,预后随失血量、失血速度及产妇的体质不同而异。因此,产妇分娩后应在产房观察2 h,以免产后出血漏诊延误治疗。
2 产后出血的原因 * 子宫收缩乏力 此种原因最常见。胎盘娩出后,子宫肌纤维强烈收缩与缩复,使宫壁上的胎盘床血窦关闭和血栓形成,出血迅速减少,如收缩、缩复功能障碍,胎盘床血窦不能关闭则可发生大出血,如产程过长、产妇过度紧张、羊水过多、双胎、巨大儿等使子宫过度伸展。 *胎盘滞留 是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原因,胎儿娩出后,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已剥离了的胎盘不能娩出而滞留,引起出血,或者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胎盘剥离后嵌顿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狭窄环的上方,或胎盘剥离不全,影响子宫收缩,可发生大量或持续少量的出血。 * 产道损伤 宫腔排空后,宫缩良好,阴道仍有鲜红血液持续流出,检查产道可发现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 血中无凝血块。
3 治疗 *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的处理 (1)刺激和加强子宫收缩最简单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接产者用一手放在产妇腹部宫底处,拇指在前壁,其余四指在后壁,均匀持续有节律地按摩子宫,同时排出宫腔内积血进而加强宫缩。(2)阴道、腹部联合按摩:一手握拳放置在阴道前穹隆,顶住子宫前壁,另一手按住子宫后壁,压迫止血5~15 min,做持续有节律的按摩。 *注射宫缩剂 按摩子宫的同时肌肉或静脉注射缩宫素10~30 u加入5%GS中静脉滴注、麦角新碱肌肉注射、宫底或宫颈注射,每次0.2~0.4 mg。肛门内放置米索前列醇或卡前列甲酯。 *宫腔内填塞无菌纱布条压迫止血 24 h后取出纱布,取出前应注射宫缩剂,抗生素预防感染,因易感染,故不常使用。 * 动脉栓塞术 局部麻醉下从股动脉插管造影,显示髂内动脉后注射一种能被吸收的栓塞剂,使髂内动脉栓塞,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经上述方法仍不能恢复子宫收缩者,可考虑行子宫动脉结扎或子宫全切术。 *胎盘因素出血的处理 胎儿娩出后可肌注缩宫素刺激宫缩,促使胎盘剥离。胎儿娩出30 min后,胎盘仍未剥离者可行人工剥离。如徒手剥离胎盘困难者,感觉胎盘与子宫之间无分界面,则不应盲目挖取。有局部胎盘小叶残留者,可口服米非司酮,配以中药保守治疗,治疗时间为1~2个月,如植入面积较大且出血,不易控制者应行次全子宫切除术。 *软产道损伤处理 (1)宫颈裂伤时缝合第一针应从裂口顶端稍上方开始,最后一针应距离宫颈外端0.5 cm处止,减少宫颈狭窄的发生。(2)阴道裂伤时缝合时第一针需超过裂口顶端0.5 cm,依解剖层次缝合。(3)产道血肿一旦发生及时切开,缝合止血,不留死腔。 * 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处理 如原有凝血机制障碍则应输成分血,如凝血因子、血小板等,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因产科并发症如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出血过多等引起的DIC,应迅速补充血容量,清除体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输新鲜血,改善血循环,纠正休克,补充凝血因子等。
4 防治休克 发生产后出血时,应在止血的同时,酌情输液、输血,注意保温,给适量镇静剂等,以防休克发生,出现休克后,按失血性休克抢救。输血量应根据休克的程度及失血量而定,输血前可用平衡盐、低分子右旋糖酐、葡萄糖及生理盐水,以暂时维持血容量。
5 预防感染 由于失血多,机体抵抗力下降,加之多有经阴道宫腔操作等,产妇易发生产褥感染,应积极治疗。
6 纠正贫血 输新鲜血液,给产妇营养丰富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