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的变化
子宫复旧主要体现在子宫肌纤维缩复,子宫变小及子宫内膜再生。一般产妇于分娩后第1天,子宫底在脐下l~2横指,子宫重约100克,以后每日下降约l.2厘米。产褥期变化最大的是子宫,子宫复旧是产后母体恢复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产后1~2天,下腹部会鼓起一个球形发硬的小包,而且阵阵作痛,这是子宫复旧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子宫一般在10~14天左右缩入盆腔,从下腹部就摸不到子宫了。到产后6周时,子宫可恢复到正常大小。子宫之所以有如此变化,是由于子宫肌肉剧烈收缩促使子宫壁的血管闭锁或狭窄,引起局部贫血,肌纤维的胞浆蛋白发生自溶作用之故。分娩后子宫颈松弛、充血及水肿,呈紫色,子宫颈壁薄,皱如袖口,l厘米厚,3~6厘米长。18小时内很快缩短,变硬,恢复至正常形状。宫颈外口第3日时能容2指,12日时容1指,内口关闭。产后4周子宫颈恢复正常大小。因分娩时的损伤,初产妇子宫颈外口由原来的圆形而变成横裂,形成子宫颈前后唇。
乳房的变化
乳汁的分泌量与乳腺的发育、产妇的营养、健康状况及情绪等有关。因此,必须保证产妇的正常休息和睡眠,注意饮食调养,避免精神刺激和感染的发生。产后,乳房将发生较大的变化。产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突然下降,乳腺开始泌乳。在产后不久,就应让婴儿吸吮乳头,因为刺激乳头可促进垂体生乳素的分泌。生乳素的分泌则是乳汁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有垂体生乳素的分泌才可能有乳汁的分泌;另外,刺激乳头还可刺激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使乳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排出乳汁,并促进子宫收缩。因此,吸吮排乳反射是保持乳腺不断排乳的关键,日后建立条件反射,婴儿的哭声就可引起垂体生乳素及催产素的分泌。如在分娩后不及时地进行吸吮乳头,往往会出现产后乳少。
月经与排卵有何变化
产后月经和排卵的恢复,个人差异较大。一般不喂奶的产妇可在产后6~8周恢复月经,喂奶产妇月经恢复较晚,甚至整个哺乳期都不行经。第1次复经月经量往往较多,且多为不排卵月经,来过三四次月经后,月经和排卵才恢复正常状态。产妇喂奶时,婴儿吸吮乳头的刺激能反射性引起脑垂体不断释放催乳素,抑制卵巢排卵,不来月经。产后1个月内这种反应最强,到产后3个月左右,反应逐渐减弱,对排卵的抑制得到解除而恢复排卵,排卵是在月经来潮之前。有人统计,未哺乳的产妇最早排卵在产后31天,因个人差异大,用哺乳来达到避孕目的并不可靠,复经前先有排卵亦可受孕,所以从产后3个月起就应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
腹壁的变化
由于妊娠时腹壁肌肉长期受到妊娠子宫膨胀的影响,使肌纤维增生,腹部弹力纤维破裂,以致在分娩后腹壁呈松弛状。产后腹下区正中线的色素逐渐消退,紫红色妊娠纹变为白色。腹壁的紧张度可在产后6~8周恢复正常,部分产妇腹壁过度扩张,则可引起永久性的腹直肌分离。腹壁肌张力的恢复与产后腹肌锻炼、产次及营养有关。所以适当营养和产后运动可恢复或接近未孕前状态。
产后血液循环系统有何变化
由于怀孕,妊娠期内血容量会持续增加,分娩后一般过3~6周才能完全恢复至孕前水平,但产后2~3天内,大量血液从子宫进入体循环,以及妊娠期间过多的组织间血液的重吸收,故血容量上升。特别是产后24小时内,心脏负担加重,对于患有心脏病的患者,产后一定要加强护理和注意以防不测。在产褥第l周内,中性白细胞数很快下降,孕晚期下降的血小板数在产褥早期迅速上升,血浆球蛋白及纤维蛋白原量增加,促使红细胞有较大的凝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