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表演”是歌、舞、说、唱等表演形式的有机结合,就是在歌曲的演唱中配以简单形象的动作,舞姿造型,丰富的表情,小范围的舞台调度和运用突出主题的道具、布景。“歌舞表演”是少年儿童易表演、易于接受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艺术种类,其教育价值有如下几个方面
少儿学习舞蹈往往是从模仿开始,因为孩子天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尤其对大人的动作、语言、活动等,而这一过程就是少儿萌生人生观的初始阶段。人人都经历过儿童时代模仿成人活动的游戏,那是最逼真的,这说明孩子都具有模仿与表演天性。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这一天性加以引导、加工、完善,以至开发,并把它转化为真情实感的舞蹈表演。
在“歌舞表演”教学中,首先应让少儿学会欣赏音乐作品,熟悉音乐作品以及歌词所表达的内容及意义。音乐能使孩子们快乐,也可以使孩子们安静,消除紧张情绪,获得情感平衡,通过广泛接触表现不同情感内容的音乐,渐渐地发现音乐奇妙无比。孩子们对音乐充满了好奇与神秘,能渐渐地学会听辨、理解音乐,更能理解音乐中歌词所表达的内容与情感。孩子们通过“歌舞表演”了解到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情感,通过音乐就知道音乐中所讲述的事情,他们在“歌舞表演”中注意力逐渐投入到音乐形象与作品的喜、怒、哀、乐的内容情感之中。少儿对音乐形象的表达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影响,完全用肢体语言去表达的能力是有限的,“歌舞表演”的形式中有歌、有舞、有说、有喊的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弥补了光靠肢体动作去表达的不足。从而这种综合性艺术的运用能使少儿把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促进交往与合作能力
音乐的节奏、节拍、歌词所表达的内容,意义及道具的运用,动作的编排,舞台的调度,往往要通过孩子们以角色之间的协调去表现其具体形象及内容,根据每个角色出场顺序的不同达到互相间必不可少的合作。这一切都必须使孩子们在一种愉快的、自觉的表现情形中学会与他人非词语的交流,默契合作,使之学会理解、接纳、尊重、关爱、欣赏他人,养成自愿遵守规则的习惯,培养自律、协调、相互配合的能力,这使少儿在“歌舞表演”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少儿在舞蹈教育中受“歌舞表演”这一形式的熏陶、训练,按照表演的要求与他人协作的意识,会泛化到将来作为一个社会人,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理解他人的行动中。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城市中的孩子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娇惯、自私,高楼大厦和有限的接触环境,使孩子们的交往活动的天地日趋狭窄,限制了与他人进行广泛交往的机会,更谈不上交往能力的提高,“歌舞表演”这一艺术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相互交往和沟通的渠道,促进了儿童间的交往与合作能力。
激活创新能力
想象能把我们带到一个感官不能触及、肉眼无法看见的艺术境界中,带领我们追求无限、永恒、美好。正如英国戏剧家王尔德先生认为的:“想象是艺术的一切,如果艺术家放弃了想象这一媒介,就放弃了一切”。想象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的生活是单调枯燥的,有了丰富的想象,人类才能创造出奇迹。
在“歌舞表演”中,我们应尽力让孩子们用想象展开艺术的翅膀,在艺术的殿堂里遨游。在教学中根据“歌舞表演”中的内容把教室布置成茂密的森林、喧闹的动物园、宁静的夜空、蔚蓝的大海,让孩子们身临其境,加之道具的运用,让他们模仿动物、模仿大自然的美丽,尽情地在歌舞中表现自己,通过这些模仿想象的形象动作,培养出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通过歌舞表达情感的形式,本是传统艺术中的一大特色,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综合晚会和引进的“音乐剧”都是这种传统的回归,通过“歌舞表演”这一形式,对开发少年儿童的潜能,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