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奏在音乐中是最活跃的元素,因而也是最明显,它与终因与、呼吸节奏和节拍,表现出或紧张或松弛地交替运动;节奏也是音乐中最原始和最基本的要素,它能使人歇斯底里,也能使人甜美入睡。音乐中,节奏是比音高更容易被幼儿感觉。节奏是体验音乐美感的重要来源,它充满生命、感情和意义,决不仅仅是一种数学关系。应鼓励幼儿从实际的音乐中获得对节奏的印象、经验,逐步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如,小班《小马》中模仿小马走路的声音“ta ta ”的单音节象声词等,然后逐渐增加“titi ta”。幼儿能够独立、稳定地表现节拍之后,就逐渐地会发现图画中有的小马蹄里画一个圆点,表示音乐中有的拍里有一个声音;图画中有的小马蹄里画两个圆点,表示有的拍里有两个声音。单一图形对应单一的象声词,比歌词更容易使幼儿感觉这个节奏变化的现象。(详见图1:小班幼儿用书《小马》)
小班幼儿用书《小马》) 另外,感知节奏与节拍,在稳定拍的基础上进行说歌谣练习。教师边有规律地做声势,边借助儿童游戏书中的图片朗诵歌谣。然后儿童边朗诵歌谣边拍腿、拍手,做稳定的律动,或是根据图画中歌谣的内容设计游戏动作。如,中班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大一点的雨点表示3/4拍的强拍,小一点的雨点表示弱拍。儿童可以边点雨点边有节奏地读歌词,这样,手里点的是节拍,而口中读的是节奏,从而来分离节奏,在比较中理解节奏与节拍的关系。另外,通过贴图游戏让儿童找出强拍的雨点,在视觉与听觉、说与唱共同参与的活动中,儿童会更准确理解音乐中的语言,并能敏锐地感知音乐中的节奏变化。
(详见图2:中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幼儿用书)
中班《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幼儿用书
总之要通过多感官参与带给儿童生动有趣的节奏经验,使他们在理解音乐节奏语言时,能够身体、心灵与情感合而为一,在收放自如中领悟到节奏的真正涵义。
◎音乐的旋律
旋律是由音的连续而形成的,也就是说一连串的音,有组织的在时间里进行,旋律是最明显的音乐要素之一。而同也是通过歌唱或是演奏来体会旋律的流畅、优美或是上行、下行,各种不同的音高,调试的变化等等。如果把听到的声音借由图画去呈现线条的起伏,如此一来就把抽象的声音具体化了,这样儿童所学习到的旋律将更为深刻,所以教师应该借助这些音乐图画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增进他们对旋律的敏锐感觉。
如小小班幼儿用书中的《小雨点旅行记》,让幼儿看图画讲故事(故事见附),跟随音乐将小雨点用线连起来。在听到很轻盈很舒缓的旋律时,幼儿会不自觉地用较慢的速度来描画旋律线,小手中的彩色笔也会随旋律的高低起伏而上下移动,根据这个时期幼儿的影像表征的特点,他们会将音乐、小雨滴的形象与彩色笔描画出的线条三者联通起来,从而更充分地体验那流淌着的高低抑扬的旋律。
(详见图3:小小班幼儿用书《小雨点旅行记》)
小小班幼儿用书《小雨点旅行记》 借由这些活动,儿童更容易用歌声将内心的旋律唱出来,先不论音准,单是这种经验就可以让儿童积累实实在在的形象的旋律感受,可以让他们真正懂得什么是旋律。
音乐中的结构就是曲式,它是表示音乐中存在的各种结构要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交互作用。因此音乐形式是音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根据合理的逻辑排列,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激发人的情绪。作曲家创作时首先会确定自己会写一首交响曲还是一首歌曲,用哪一种曲式,也就是音乐的结构。也就是说,所谓的理解音乐的关键就是在于对曲式的理解力。
我们要以形象的、游戏的多种方式帮助儿童理解音乐的结构语言,要引导儿童认识音乐的结构与组成方式,知道每一个乐句出现的次序,乐句重复、对比、以及各种曲式变化、如:AA、AB、ABA、ABACADA的回旋曲式……等,但是对于儿童来说,也许有的教师认为太难,事实上,当我们在教导孩子的过程只要遵循着形象——半形象——抽象符号的认识的规律,那么就是可行的。如有许多音乐和歌曲会用到重复,我们可以让儿童去寻找,哪里是重复的等等。
比如,大班幼儿用书中《回旋的游戏》,让小朋友们听音乐看图谱,想想在这个游戏里,音符宝宝最爱吃的晚餐是什么?将小音符贴在上面。也就是说,《回旋的游戏》用的是ABACADA的曲式进行创作的,希望幼儿来选择层数最多的那个巨大三明治,来对应相应的音乐结构。这里,ABA的曲式可以解释为单层汉堡,A是面包、B是蔬菜和肉饼;AB是比萨,A是上面的比萨馅,B是下面的比萨面饼;ABACADA的回旋曲式就是那个巨大三明治,A是面包,B和C、D是沙拉、起司和肉饼。在安排游戏时教师可以安排不同的幼儿扮演“沙拉”、“起司”和“肉饼”,并作即兴的创作,这样做出来的“汉堡”不但是特大号,而且是五花八门,很有趣味。
音乐结构的感知是我们教学中比较薄弱的方面,教师往往认为结构问题比较复杂,幼儿难以理解。音乐是一系列构成因素的运动,它的整体结构只能在时间的过程中陆续地生成、完成。而它还具有在每一个组成部分生成的同时又消逝了的特点。人们在欣赏、理解音乐时,需要通过记忆、思维把连续出现的瞬间结合为统一的印象。结构是使各种音乐要素组织起来的手段,感知音乐结构的能力对于全面的审美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幼儿音乐教育应从小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分句、分段,音乐的开始、结束,以及音乐中的相同、不同、变化等的意识和敏锐的感觉,这与即兴能力的提高也有直接的联系。教学中可以通过分句地朗读、歌唱,结合律动、游戏等活动,逐渐地使幼儿感知音乐的基本结构。如课程中的《小雨点旅行记》中,通过贴图游戏让幼儿感知音乐的分句;《小马》通过律动感知作品的开始和结束以及间奏等等;经过培养,中班大班幼儿可以自己创编ABA以及回旋曲式结构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