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女儿,已将近3岁了,应该有更丰富多彩的东西来满足她认识世界的欲望。她渴求广阔的时空,渴求神秘、变幻、新鲜、奇妙的现象,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一种大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我当时给女儿的读物,现在已难以一一记起。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第一类是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我记得当时给她买过一套16开的《世界童话精选》,语言优美,真挚感人,彩绘鲜亮明快,极具浪漫色彩,内容充满了神奇想象和诚挚情感,既可以充分满足女儿的心理渴望,又能使她获得艺术情感的熏陶。
第二类读物是动物故事、动物趣谈和动物界的奥秘等。这类书时间和空间的跨度很大,内容包括从远古的动物一直到今天的动物,还有它们的生活习性、发展变化、盛衰兴亡、奇闻轶事等等。这些书女儿既感到非常新鲜有趣,同时也开阔了她的视野,增加了她的知识和对世界的了解,对活跃她的思维,培养她的博爱精神也有直接的意义。
第三类读物是名人传记。像爱迪生、居里夫人、诺贝尔、南丁格尔等等,都从书中走出来和女儿交朋友,他们很自然的成为女儿的人生范本,使女儿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构建人生理想的框架。女儿具有一种伟人意识,她始终在追求杰出和超越,看来和最初这些读物的启蒙有直接的关系。
还有一些科学知识丛书,我记得她当时爱读的是《动脑筋爷爷》。这类书不仅给她知识,还可以把她的思维引向对世间各种事物原理的探索上。女儿由此发展出很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她好问,见什么问什么,有些问得很有深度,很是地方。她好想,不盲从,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如:在三岁半的时候,有一次她突然对我说:“妈妈,蚱蜢不知道冷。”我猛然一愣,她说:“蚱蜢是变温动物,外面一冷,它的体温也就低了,所以它感觉不到冷。”她的这种思路连我当时也没有考虑到。
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捧着老大一本书来读,谁见了都觉得新鲜,不过当时我们住在沈阳的市郊,乡下对此毕竟还不很敏感,人们见了只是夸她几句,也就完了。而此时我的心中开始酝酿起关于超前教育的构想来。
女儿4岁时,我们再度迁居,搬到了抚顺。这时她有了一个小哥哥——我同学的儿子。当时,小哥哥还不会读书,看到女儿在那里夸夸其“读”,很受刺激,总是故意报以视而不见的态度,不听女儿给他讲故事。我清楚他心里很渴望读书,就抓紧时间培养他的独立阅读能力,很快他们就可以一唱一和了。小哥哥的书和女儿的书合在了一起,他们的图书也增加了一倍。他们对书非常感兴趣,每天都要反复地读上几本,读得津津有味,读得笑逐颜开。
这种读书活动往往与摆积木、制魔药、写字、计算、到野外去嬉戏等交替进行,气氛显得非常轻松、活跃。女儿至今还很怀念那段生活,说那时她过得特别开心。整个4岁阶段,是女儿丰收的季节,所读书籍已有相当的广度。但我感到,似乎有什么缺憾似的,细琢磨是这些书还基本都属于孩子级别的,没有足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