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人见人爱,是每个爸爸妈妈都开心的事情,不论是婴儿时期受长辈的喜爱,还是宝宝时期以后受到同伴的欢迎,都表示宝宝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爸妈可以做些什么,让宝宝从小就学会与人相处呢?
Part1.理论篇
什么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就是社会标准所能接纳的行为、与人相处应有的行为。因此,让宝宝社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而要与他人达成良好的社会互动,关键就是要培养宝宝与人相处的技巧。善于与人相处,往往能使事情更加顺利,因此,宝宝的社会行为发展一定不能忽视。
宝宝社会行为发展进程
出生~2个月:会有哭啼、微笑等反射性动作,因为生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而出现,不针对特定的对象,因此,属于较无意义的反射动作。但是,若给予适当的回应,宝宝会产生记忆,并开始期待你的回应。
3~7个月:对特定的对象展现出不一样的微笑,如对主要照顾者和对陌生人露出的微笑明显不同。
8~24个月:7个月开始,宝宝渐渐会分辨陌生人,这也是他开始建立依附行为的时候,如果主要照顾者离开,宝宝会出现分离焦虑的情形,这样的情况会一直到2岁左右,2岁后会渐渐趋缓。
24个月以后:开始建立依附对象的相似目标,将和依附对象的关系转移到其他互动关系良好的对象身上,是开始出现明显的社会行为发展的阶段。
影响社会行为发展的要素
宝宝在未进入幼儿园所之前,主要的交往对象多半是照顾者以及长辈,若是宝宝有兄弟姐妹或生长在大家庭,才会有较多和同伴相处的机会。但是,以现今小家庭以及少子化的趋势来看,宝宝人际关系的发展似乎要到进入幼儿园才真正开始。不过,宝宝社会行为发展得顺利与否,源自其和主要照顾者发展出的“依附行为”,由此可知,依附行为是宝宝未来社会行为发展重要的基石。另外,宝宝本身的气质也会影响与他人互动的方式,游戏类型的改变更能看出宝宝人际关系的进展。宝宝社会性行为的发展,与许多因素都有关系。
● 依附关系
依附关系是宝宝和主要照顾者的互动模式,会在宝宝7~24个月时慢慢建立起来。这种模式一旦建立,只要照顾者离开,宝宝便会出现不安、哭闹的反应,但是照顾者一回来,宝宝便会感到十分愉悦,并立即与照顾者产生良好的互动关系,这样的模式便是安全的依附行为。
如果照顾者能够及时发现宝宝的需求,并配合他的步调给予适度的满足,就能得到宝宝的信任,进而发展出安全的依附关系。相对地,若是照顾者不能及时察觉宝宝的需求,也没有和宝宝进行足够的肢体接触,便无法发展出安全的依附关系。
不安全的依附关系会阻止宝宝社会行为的脚步,而安全的依附关系将有助于宝宝建立对人的信任感,感受到被爱,也会对人较有信心,从而建立安全感。宝宝在有安全感的前提下,才能够主动探索周围的环境并发展出和其他人的互动行为。
● 气质
宝宝与生俱来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情况,称作气质。这些天生的气质,都会影响他人和宝宝互动的方式,在宝宝的社会行为发展之路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而气质中又可细分为9大项目:活动量、规律性、注意力分散度、趋避性、适应度、坚持度、反应阈、反应强度、情绪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