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而言,在机械的记忆和死板的活动中,他们根本无法学会思考,只有在思考中游戏,在思考中学习,他们才能真正学会思考。
下面列出四个场景,显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不同对待会导致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情境一:句号和问号
2、3岁的宝宝已能灵活地走动,而且很爱玩电动玩具汽车。一天,宝宝玩电动玩具汽车时,突然汽车停下来了,宝宝着急地说:“妈妈,汽车不动了。”
妈妈甲:“宝宝不用着急,汽车不动是因为没有电池了,妈妈用新电池装进去,汽车马上就会动了。”
妈妈乙:“汽车怎么不动了呢?宝宝自己想想是什么原因呀。”
点评:宝宝能操作玩具、自己玩,这是宝宝在认知上一个很大的发展,也表明宝宝的自主意识在操作玩具中得到了发展。这时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正是让宝宝思考的好机会。
妈妈乙让宝宝自己想为什么汽车不动了,而不像妈妈甲简单地给了宝宝一个结论,这就促使宝宝自己动脑筋。妈妈甲对宝宝的问题给了一个句号,而妈妈乙给宝宝的是一个问号。
因此,妈妈能让宝宝经常在问号中思考,宝宝就会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妈妈的启发,在游戏中学会思考,从而养成爱动脑筋的良好行为习惯。
情境二:封闭和开放
宝宝长到6岁就要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这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因为从上学那天起,宝宝的生活将从以游戏为主转入以学习为主。这个时候,父母对宝宝的指导,也会使孩子得到不同的发展。
就数学而言,最早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对此,两位妈妈分别给孩子出了道题。
妈妈甲:9○7(在○内填上适当的符号)。
妈妈乙:9>○(在○内填上适当的数字)。
点评:从知识的角度出发,这两道题都是让孩子复习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但就对孩子的思维发展而言,这两道题的难易程度相差非常大。
妈妈甲出的题目,答案是唯一的,是封闭性的,也就是说,在“9○7”这道题中只能填“>”这个符号。而妈妈乙出的“9>○”,在○内可以填“8、7、6、5、4、3、2、1或0”这9个数字,这种答案具有开放性,即答案不是唯一的。而且妈妈还可以鼓励孩子按顺序写出这几个数字,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让孩子用语言来表达“比9小的数都能填”,这又培养了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这类题目,其功能是多方面的,即不仅有知识功能,而且有发展其有序思维、发散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的认知功能,而这些思维品质均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因此,父母应考虑如何让孩子在开放性的题目中学会思考,而不要满足于封闭性的答案。父母不仅要关注孩子解题的结果,更应关注孩子解题的过程和策略,让孩子从小学会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进而在多种策略中学会选择较优的策略。
情境三:接受和挑战
孩子都爱听故事,尤其是童话故事,因为孩子富有想象力。两位妈妈都是给孩子讲述世界著名童话《灰姑娘》。
妈妈甲把故事从头到尾讲一遍,孩子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全部内容。
妈妈乙讲完故事后,问孩子:“宝宝,你想想,这个童话中,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孩子想了想:“深夜12点钟马车等均变回去了,那么水晶鞋为什么没有变回去?王子是拿着灰姑娘掉下的水晶鞋才找到她的。”妈妈乙听了孩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后,兴高采烈地表扬了他一番,并鼓励他改写这篇名著。
点评:妈妈乙的做法不仅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孩子自小敢于向权威挑战。因此,父母给孩子讲故事,不要停留于让孩子接受,要鼓励他提出质疑,或让孩子想象故事的结尾。
情境四:结果和过程
一位老师给4个5岁半的孩子出了一道简单的数学题:3+4=?4个孩子均能写出正确的答案“7”。父母均给4个孩子打上一个“√”,并表扬他们做得很好。
我也找了这4个孩子,让他们讲讲3+4=7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孩子甲:“因为7可以分成3和4,所以3+4等于7。”
孩子乙:“3块糖和4块糖,一共7块糖。”
孩子丙:伸出右手4个手指,用左手指着右手手指,嘴里边说:“5、6、7。”
孩子丁:伸出左手3个手指、右手4个手指,嘴里逐一数着手指:“1、2、3、4、5、6、7。”
点评:这4个孩子的解题策略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反映了4个孩子思维水平的差异。他们分别是在抽象水平、表象水平、半直观水平和直观水平上解答这个问题的。由此可以看出,衡量一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解题的结果,更应关注孩子解题的过程和策略。因此,父母可以就孩子给出的答案问一些问题:
1、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解答的?
2、还有别的方法吗?
3、这几种方法,对这个问题来讲,哪一种方法更好一些?
父母问题给孩子创造了一个思考的情境,这样孩子也就能在这种思考的情境中学会思考了。
从以上情境中,可以看出父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因此,要让孩子学会思考,父母首先要善于学习和思考。